澳门风格元素暖场(澳门的风格)

admin 会议暖场 2023-01-23 16:00 76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澳门风格元素暖场,以及澳门的风格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澳门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澳门的标志性建筑有大三巴牌坊、葡京酒店、妈祖阁等等。

这几个都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人们前往澳门旅游时一定要前往打卡的地方。例如妈祖阁就是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他从古代到现在已经有了500多年的历史。

它的建筑十分到辉宏大气,是澳门的三大禅院之一。还有着非常著名的大三巴牌坊,这是“澳门八景”之一,还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相关介绍:

大三巴牌坊建筑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雕刻精细,巍峨壮观。

由三至五层构成三角金字塔形,无论是牌坊顶端高耸的十字架,还是铜鸽下面的圣婴雕像和被天使、鲜花环绕的圣母塑像,都充满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牌坊上各种雕像栩栩如生,堪称"立体的圣经" 。

大三巴牌坊是最具代表性的"澳门八景"之一,位于炮台山下,左临澳门博物馆和大炮台名胜,为天主之母教堂(即圣保禄教堂)的前壁遗址,曾浴火重生。建筑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雕刻精细,巍峨壮观。

大三巴牌坊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国历史的见证。1583年,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在这里改绘世界地图为《万国图》,加上中文标识,送给了中国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圣加扎西医院,西医、中药在这里开始流入华夏大地。

葡萄牙医生戈梅斯也从澳门将"种牛痘"引入中国,医治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大三巴附近的"圣保禄学院",是东亚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学,实施西方教育的同时,还在这里对即将进入东方的传教士进行东方文化的培训。

澳门回归后,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广场、石坊上,几乎天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澳门各界人士在这里集会、高歌。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大三巴,迎来了她辉煌的新生,见证澳门曲曲折折的回归历史。

澳门不同风格的建筑群有哪些?功课需要,急

1. 妈阁庙

澳门最古老的庙宇之一

妈阁庙包括 “神山第一” 殿、正觉禅林、弘仁殿、观音阁等建筑物。早期称娘妈庙、天妃庙或海觉寺;后定名 “妈祖阁”,华人俗称 “妈阁庙”。

妈阁庙的创建年份,至今未有定论;但大部分学者都肯定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前,此处已有供奉妈祖的庙宇。从1751年完稿的《澳门记略》附图上可见整座庙宇已有一定规模;到清道光八年

(1828年),妈阁庙重修,庙内建筑,大为完善。至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及光绪元年

(1875年),妈阁庙两遭飓风破坏,建筑物受损,经两年重修扩建后,奠定今天的模样。

现时庙内有实物可考的建筑物是 “神山第一” 殿。该殿供奉天后,创建於1605 年 (明万历三十三年),1629 年 (明崇祯二年) 及1828年

(清道光八年) 两度重修,其门口石横梁至今仍存创建时的石刻。妈阁庙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时间最长的。

弘仁殿是一座小型石殿,供奉天后;相传建於明弘治元年 (1488年);但现时殿门及殿内石龛,则为清道光八年 (1828年) 重修所建。

观音阁与正觉禅林的创建年代未知,但从《澳门记略》可见1751年前已有雏型。观音阁最早为一石亭,1828年重修,形成今貌;阁内供奉观音。正觉禅林重修於清道光八年

(1828年),今供奉天后。此殿在1988年2 月8 日曾发生火警,后由政府按原貌重修,至翌年2 月完成。

妈阁庙有许多摩崖石刻,均为历代官宦名士的诗词题字,是研究澳门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尤其是 “洋船石” 和

“海觉石”,年代久远,是澳门著名的两大奇石,也是历代骚人墨客咏吟的对象。

2. 港务局大楼

摩尔人兵营

港务局大楼,原称摩尔兵营 (Quartel dos Mouros),俗称水师厂,由一位意大利人卡苏杜 (Cassuto)设计,1874年建成,是当时由印度来澳的警察的营地,可驻二百多名官兵。1905年大楼改为港务局和水警稽查队的办公地点。现为港务局的办公大楼。

3. 亚婆井前地

最古老的葡萄牙人聚居点

亚婆井前地属已评定之建筑群,位於原来 "基督城" (葡人居住地区)的一个圆形地上,是澳门葡萄牙人最早聚居的地区之一,而且也许是旧生活方式见证者聚居最多之地方。亚婆井前地龙头左巷一带是真正能够并完全地展示澳门特有都市面貌的一个橱窗。

4. 圣老楞佐教堂

葡萄牙人的海神庙

圣老楞佐教堂创建於16世纪中叶,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教堂后来几经重建,目前的规模形成於1846年。华人称之为 “风信堂”, 又以粤语谐音称为

“风顺堂”,有祈求 “风调雨顺” 之意。《澳门记略》载∶“西南则有风信庙,蕃舶既出,室人日跂其归,祈风信於此。”

在以风力为动力的帆船时代,远洋航行是非常危险的,往日葡萄牙人出海,都视风信而定行止。清朝龚翔麟在《珠江奉使记》中对葡人的祈风之举有详尽的描述∶“蕃舶之出以冬月,冬月多北风;其来以四五月,多南风。既出,则澳中黑白鬼一空。计期当返,则妇孺遶屋号吁,以祈南风,亦辄有验者。其舵工素与海习,虽卒遇飓母浮椒,亦万不一失云。”

文德泉神父认为教堂创建於1558

至1560年间,由耶稣会士建在葡人定居点的小山上,最初是一座木制的小教堂。学术界通常的看法是教堂建於1569年以前,第一次在1618年重修。方豪神父在《中西交通史》中指出∶“此堂创建之确实年代,虽不可知,惟万历四十六年

(1618) 第一次重修则有现存之圣母七苦祭台下之石刻可稽。是其兴建必先於此年也。”

1618年重修之后的教堂巍峨壮丽,美轮美奂。1844年,教堂改建,两年后竣工,形成今天的教堂规模。1954年,高德华神父 (Costa Vaz)

再次筹措资金装修教堂内部。最近一次的教堂维修为2002年4月30日,由政府出资。

教堂所在的地区,昔日是高尚住宅区,所以教堂建筑也显得美仑美奂,华丽巍峨。时至今日,教堂仍然耸立於高台之上,周围绿树环绕,清幽怡人。堂侧花园内现存一座石十字架,底座刻�

“INRI 1627 e 1811” 字样,可证其历史悠久。

5.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远东传教士的另一摇篮

圣若瑟修院於1728年由耶稣会士创办。在二百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圣若瑟修院培养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地教会的人才,被老一辈的澳门人称为澳门天主教的

“少林寺”。

与修院毗连的圣若瑟修院圣堂於1746年兴建,1758年落成,规模仅次於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 (现大三巴牌坊前身),因此本地人又称它为

“三巴仔”。圣堂内有奠基石及奠基纪念铜牌,记载修建圣堂的日期及人员,铜牌背面更有一行汉字∶“乾隆壹拾壹年捌月贰拾陆日”。圣堂至1953年再被修葺,形成今日规模,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

圣堂内现存圣方济各.沙勿略 (Francisco Xavier) 的手肱骨,供教徒敬礼。沙勿略是第一位到远东传教的耶稣会士,1552年死於澳门附近的上川岛

(St. John Island),后被誉为东方宗徒。该圣髑被视为东方天主教会的重要文物。

6. 岗顶前地

名胜林立之地

岗顶前地属已评定之建筑群,该处原称磨盘山,由葡人旧城行人区开辟而来,周围名胜林立,包括圣奥斯定教堂(龙嵩庙)、伯多禄五世剧院(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明爱中心以及圣若瑟修院等。

7. 圣奥斯定教堂

遭受炮轰的教堂

圣奥斯定教堂由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於1591年创建。教堂最初的建筑非常简陋,教士们便用蒲葵叶覆盖屋顶来遮挡风雨;每当大风吹来,蒲葵叶便随风飞扬,华人远远望去,觉得这情景像龙须竖起,就称教堂作“龙须庙”,后又以粤音转称“龙嵩庙”。教堂於1874年重修后,形成今天的规模。该教堂每年为期两天的苦难耶稣像巡游,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澳门天主教会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8. 岗顶剧院

澳门葡人的大会堂

岗顶剧院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建於1860年,但当时祗建成主体部分,至1873年才加建具新古典主义建筑特色的正立面。它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供戏剧及音乐会演出之用,也是当年葡人社群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

9. 何东图书馆大楼

何东爵士故居

何东图书馆大楼建於1894年 (清光绪二十年) 以前,原主人为官也夫人 (D. Carolina Cunha)。香港富商何东爵士於1918年购入该大楼,作为夏天来澳门消暑的别墅;二次大战日军占据香港期间(1941-1945)何爵士曾在此定居。1955年何东爵士逝世,其后人据他生前遗嘱,将大楼及二万五千圆港币赠予澳门政府,作开设公共图书馆及购买图书之用;至1958年,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

10. 议事亭前地

澳门的心脏

议事亭前地属已评定之建筑群,因议事亭(即今临时澳门市政局大楼)而得名。这里历来为澳门市中心,也是庆典集会的场地。过去澳葡总督莅任,必在这里检阅海陆军警。即使现在澳门的许多节日庆祝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

围绕议事亭前地一带的楼宇都是在19世纪末兴建的,有多座被评为纪念物及具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物,包括临时澳门市政局大楼、邮政局大厦、仁慈堂等等。它们的共同建筑特色是在立面的建造上大量运用了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使这一带的建筑物外貌统一。

11. 民政总署大楼

澳门市政管理机构

民政总署大楼前身为市政厅,建於1784年,后曾多次重修,目前规模是1874年重修时形成的,具明显的南欧建筑艺术特色。

其二楼的图书馆於1929年启用,以葡国玛弗拉修道院的图书馆 (Biblioteca do Convento de Mafra)

为设计蓝本,装潢和家具陈设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现在专门收藏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的外文古籍,特别是葡萄牙在非洲及远东的历史文献,其中不乏珍品。

12. 邮政局大厦

大型古典建筑物

邮政局大厦被评为具建筑艺术价值之建筑物,1929年落成。由当年的工务局华人建筑师陈焜培设计。该址原是低矮的楼房,曾开设同善堂,后被拆卸兴建邮政局大厦。大厦楼高三层,另有地下室,全部水泥结构,是澳门唯一运用古典建筑语言的大型建筑物。

澳门最早的邮局於1869年(清同治八年)设立,地址位於南湾加辣堂街和水坑尾街交界处。

13. 仁慈堂大楼

澳门最早的慈善机构

仁慈堂於1569年由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故名“仁慈堂”。成立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麻疯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

仁慈堂大楼修建於18世纪中叶,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具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14. 玫瑰堂

澳门古老教堂之一

由圣多明我会 (道明会) 创建於1587年,是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教堂初时用木板搭建,华人称之为 “板障庙”,后称“板樟庙”。又因教堂供奉玫瑰圣母,故又称 “玫瑰堂”。道明会士曾於1822年刊印澳门、也是中国第一份葡文报纸《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其原件现藏民政总署大楼图书馆。1929年起,该教堂又成为传播葡萄牙花地玛圣母崇拜的重要基地;教堂於每年5月13日举行的花地玛圣母圣像巡游,是本地天主教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整座教堂建筑富丽堂皇,其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祭坛更是典雅精致。教堂旁后的“圣物宝库” 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门天主教珍贵文物。

15. 大三巴牌坊

远东第一所大学遗址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 (即圣保禄教堂) 正面前壁的遗址。

圣保禄教堂附属於圣保禄学院。该学院於1594年成立,1762年结束,是远东地区第一所西式大学,设文法学部、人文学部、伦理神学部等。由其培养的传教士,除到日本、中国外,还到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传教。

圣保禄教堂於1602年开始修建,现在牌坊左侧还存有当时的奠基石。整个建筑工程於1637

至1640年间才完全竣工;目前所见的教堂前壁就是最后落成的部分。1835

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圣保禄学院及其附属的教堂,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阶。自此之后,这裏便成为世界闻名的圣保禄教堂遗址。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国传统牌坊,将之称为大三巴牌坊。

教堂后部遗址於1837至1854年被用作埋葬教士的墓地。

1990至1996年间,澳门政府对圣保禄教堂遗址进行考古、修复及再利用工程,由葡国建筑师负责策划和设计,多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博物馆学家参加工作,经过五年考古、勘察及营造,建成一间博物馆,於1996年10月落成。

16. 哪吒庙

哪吒庙位於大三巴牌坊后右侧,创建於1888年,改建於1901年,庙内供奉哪吒。政府於1995年和2000年曾维修该庙,包括清洗及修补庙顶,清洗和粉饰墙壁及装饰物,并更换部分朽坏的木构件。

该庙供奉的哪吒,是一个神话人物,为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像个小孩,神通广大。从17世纪后期开始受澳门民间供奉,这种庙不多,是澳门本地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信仰。

17. 旧城墙遗址

葡人在澳门建城墙,最早可追溯至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由於中国方面的反对,所筑城墙多次被拆毁。然而,葡人以抵御外敌(荷兰人)入侵为藉口,至1632年澳门北部城墙及炮台又复建完成。从当时澳门城市图可见,整个澳门城除西部内港外,北部、东部及南部均建有城墙,并於诸要塞处建置炮台,使澳门成为一座军事防范严密的城堡。现存的旧城墙遗址,正是当时所建的一部分。

18. 大炮台

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

大炮台创建於1617年,至1626年建成,名为圣保禄炮台,澳门居民多称为

“大炮台”。在近四百年的历史裏,大炮台内部建筑曾多次改建。大炮台的大门朝南,早期入口为火药储存库;上层的中央是一座三层高的塔楼(现已不存),每一层都装备火炮;旁边另有四排房子,为澳督及官兵的营房,宿舍两侧有台阶与下层入口处相连。炮台内备有水池及军需库,军需库储备充足,足以应付长达两年的包围。这座炮台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并与其他炮台一起,构成一个覆盖东西海岸的宽大炮火防卫网。而从1623年至1740年间,这裏更一直是城防司令和澳门总督的住所。

大炮台一直为军事禁区,直至1965 年原营房位置改建成气象台,1966年气象台迁入后开放为游览区。

大炮台城墙分别於1992、1993和1996年进行修葺,有关工程祗限於必需的,以保持其真实性。除了清洗状况良好的墙身外,还清除表面杂草,用除草剂清除植物的根部,使用原有材料修补墙身裂缝。因此,大炮台之结构被完整地保存。

1996年9月起,政府将气象台原址改建为澳门博物馆,1998年落成启用。

19. 澳门博物馆

澳门博物馆是本澳规模最大的博物馆,耗资一亿三千万元,以昔日的天文台为基础,再依大炮台山发展为楼高三层的现代化博物馆大楼,一层在地面,两层深藏在地下,外形古朴,与古老的大炮台协调。这项工程由1996年9月动工,1998年4月19日落成启用。

以下任何一个网都有澳门世界文化遗产详尽资料

全部都为澳门特区政府官方网页

澳门历史城区都蕴含着什么样的历史风貌?

澳门历史城区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是它“见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发展,也见证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是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历史精髓。

自16世纪中叶开始,澳门就发展成一个融合了欧、亚、非、美四洲人民的国际性城市,外国人带来他们的风俗习惯,在这里修路建屋传播思想,同时也将其感受到的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在宗教和建筑方面的和谐交融最为突出。

这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无论是高大庄严的教堂还是临街居家的小楼都有着鲜明的西式建筑特色,间或又有中国传统的宗教建筑,浓烈的异域风情中透露出熟悉与亲切。

尤其当你行走在曲曲折折的街巷,骑楼下的各种小店铺开门做着生意,年老的阿婆或年轻的小姑娘端着点心给过往游人品尝,捧着琳琅满目的手信供其挑选,那时候,你定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再回首,街道对面的当铺门口挂着大副繁体大字,偶尔疾驰而过的汽车牌照有些特别,当地人说的语言听得不甚明白,一切仿佛又进入时空转换的场景。

那时,酝酿了好几年的澳门之行终于如愿,朋友过关接了我,乘了巴士再步行,旅馆就在大巴牌坊附近,我们边走边聊,不过几分钟时间就到了提前订好的旅馆。这间大新华旅店始建于1873年,老式的木结构楼房,二楼和三楼用木板隔成的房间,顶部尚未完全隔断,一个人说话,两层楼的人都听得见,当天夜里,我隔壁的男人不停地打呼噜,那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耳边,非常新奇的感觉。

不止一个朋友跟我推荐这家旅馆,一来在于其悠久的历史,二来因为价格低廉,再就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小楼曾是多部港澳电影的外景地,众所周知的有王家卫的《2046》里男女主角缠绵的老式房间,背景音乐、传统服装和这古旧的屋子营造出的迷离氛围让人难忘。当时旅店二楼的墙上贴着张色彩鲜艳的海报,朋友跟我说你看这电影是在这里拍的,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澎浩翔的《伊莎贝拉》,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澳门的情感故事,因此不只这旅馆,还有那些古老的街巷也是电影的主要外景地。

对于我来说,在澳门最好的享受是在街巷里随意行走,离开热闹的商业中心,这个小城的静谧和从容生活就呈现出来。色彩鲜明的西式小洋楼有精致的阳台和窗户,各种小花在墙头灿烂绽放着。街心公园的绿色灌木下躺着一只懒洋洋的猫,眯着眼睛丝毫不害怕过往行人。狭长起伏的斜坡经常出现在巷子的某一段,两旁是居民们各式各样的私家小车。花园老屋如今大概无人常住,阳光斜洒过院子中央的百年大树映照在米色的廊柱上,暖洋洋的惬意感觉。

我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看见一个小小的教堂,推开虚掩的大门,中午时分安静无人,小巧的黑色风琴上放着乐谱,刚清扫过的地面稍微有些潮湿,长条木椅的油漆有些斑驳了,不知用了多少年。

澳门的标志大三巴无疑是其最负盛名的建筑,从议事亭前的喷水池出发北上而行,大三巴牌坊就屹立在坡顶。说是牌坊,它实际是圣保禄教堂的正门前壁,“三巴”是当地人对圣保禄的俗称,加上个“大”字是因为其高大壮观。

巴洛克式风格建筑圣保禄教堂建于1602年,却拥有一些东方风格如菊花图案的雕刻,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天主教教堂。1835年,教堂附近的圣保禄大学失火,教堂遭到殃及而付诸一炬,只留下正门前壁和依山而建的大石阶,向人们展示着曾经的庄严和辉煌。朋友带我绕到了雄伟的前壁之后,这里仍然保存了残存的教堂旧址,依稀可见当年的规模和构造,在原有的建筑材料上覆盖了新材料加以保护,供人们踏步其上慢慢品味和深思。

入夜的大三巴尤其静谧,高大的屋顶在蔚蓝的天空底下散发出沉稳气息,完全没有了白日的浮华。而近邻的哪吒庙此时却显得颇具神秘色彩,小巧别致的庙宇建于1898年,据说由于当年澳门癌疫流行,居民兴建此庙供奉哪吒为保护神,驱邪息灾。

同样相依共存的情形不只这一处。矗立于议事亭前地尽头的玫瑰圣母堂1587年由西班牙圣多明我会所建,奉祀玫瑰圣母,经过多次改建和修缮形成了如今富丽庄严的外观,明黄色外墙、白色雕花装饰、华丽的廊柱、墨绿色门窗以及弧形和菱形图案的运用,衬以教堂前的葡式双色波浪形碎石路面,彰显出浓烈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教堂旁的“圣物宝库”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门天主教珍贵文物,从中可大致了解天主教在亚洲的发展史。玫瑰堂每年5月13日举行花地玛圣母圣像巡游,是澳门天主教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玫瑰堂附近同样有一座中国传统的宗教建筑关帝庙。建于1750年的三街会馆是澳门最早的华人商业行会组织,也是当时清政府发布公告的重要场所,后来会馆作用渐渐消失而发展成今日之关帝庙。关帝庙的规模也不大,朴实的青砖外墙,繁体的“关帝古庙”四个大字,精巧的手工雕,在周围众多西式建筑的衬托中极具个性

建于1488年的妈阁庙是历史城区内另一处中式庙宇。这里依山临海,古木参天,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庙门上三个镏金楷书“妈祖阁”,两边是“德周化宇,泽润生民”的对联,庙门内供刻,妈祖娘娘石像,两边有一副对联“显迹湄洲山三十六天齐胜概,流芳东粤甸百千万载壮威光”。

妈祖、关帝还有哪吒,这些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已在澳门深深扎根,成为中西文化在此融合发展数百年的历史见证。

澳门的特色

澳门风格元素暖场我出生在澳门~居住澳门风格元素暖场了十多年了。

要是说人~就不错的了...不过好心人很少...偷东西的人也少。

犯罪呢~我觉得因为人比较少~犯罪率也少的。

比起香港来说~澳门这个地方比较休闲。

我一到香港就给那裏的热闹烦到心也燥啦~~

澳门虽然~没有美丽的阳光与海滩。但是有一种令人觉得零静的感觉。

心情不好到野外散散步也不错。

游人的眼光通常都放在澳门的新酒店、新建筑。

澳门风格元素暖场他澳门也有一些特色店铺。

例如有东南亚美食天堂之称的三盏灯。(不错的)

最大的特色~当然是澳门是一个中西合壁的地方。(世界文化遗产噢)

很多不同的建筑等澳门风格元素暖场你发掘。

因黑色沙粒而得名的黑沙海滩澳门风格元素暖场,是澳门看日出日落的最好地方。

如果是说地理的话就看言个吧:;si=7

澳门最大的文化特色就是各类葡式风格建筑和各类教堂。

与香港最大的区别就是生活节奏,更适合度假散心。

有问题可以问我~

希望帮到你^v^

如果你是导游你怎么向游客介绍澳门的旅游特色?

不可不游的大三巴

大三巴牌坊是圣保禄教堂的前壁遗迹,是澳门着名的名胜。

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的耶稣会神父设计,由日本工匠以鬼斧神工的技术协助建成。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长石阶则於稍后完成。这间教堂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从其雏型起始,至现时仅存的前壁牌坊,先后经历三次大火,屡焚屡建,是一所活生生的历史见证。 1835年1月26日黄昏,圣保禄教堂失火,一发不可收拾,焚烧了两个多小时,整幢教堂几乎付诸一炬,幸好教堂最珍贵的前壁仍能保存屹立,成为今日的大三巴牌坊,期间曾数度修葺,最近一次大规模的维修保养工程於1991年进行。圣保禄教堂的建筑,揉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中西合壁、雕刻精细,单独是大三巴牌坊的造价,三百年前已达三万两银。

游览大三巴牌坊,除欣赏巍峨壮观的前壁之外,还要细心浏览壁上精致的浮雕及其意义。

从牌坊顶部逐层而下,先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其下再分三层,每层的壁龛均藏有一铜像,是澳门早年的制炮工厂出品。十字架对下是一具铜鸽,据云代表圣神,像的旁边围有太阳、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徵圣母童贞怀孕一刹那时光。 铜鸽之下是一个耶稣圣婴像,像的旁边刻有用以钉死耶稣的工具。第三层的正中刻着一个童贞圣母雕像,旁边以两种花朵围绕 分别是牡丹和菊花,前者代表中国,后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还刻「永恒之众」,一艘「葡式帆船」及「面目狰狞的魔鬼」。右方则刻有代表生命之树及圣母征服魔鬼并刺穿其骷髅的图像,象徵正义战胜死亡。 第三层的下面有一层壁龛,有四位耶稣会圣人雕像。牌坊的底部有三面大门,正面的大门上刻有拉丁文MATER DEI字样,意即「天主圣母」,两侧的门上刻有耶稣的记号 "IHS"。

从大三巴牌坊邻近的大炮台城堡下望,可以看见整座教堂原迹及其后面广场的一些石刻。

1990年至1995年间,政府在昔日圣堂的地点进行了维修工程,并建成了一个天主教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本澳各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画作、雕塑和礼仪饰物等展品。

澳门文化探索 | 澳门故事:本土电影和戏剧

在 前四期的澳门文化探索 系列中,我们介绍了澳门的 历史 、 建筑 、 街区 和 饮食 。得益于诸多影视作品的宣传,大家对这些或许并不陌生。香港电影常在澳门取景,表现纸醉金迷的赌场风云。韩国偶像剧来澳门拍摄那些欧式的建筑,衬托浪漫爱情的场景。连好莱坞也来了,007系列中澳门是个虚构的神秘世界。

受制于历史及其他条件,澳门产业发展单一,文化输出力较弱。一直以来,荧幕上的澳门并不那么真实,里面没有澳门人的真情实感,也没有澳门人的故事。

但是澳门人真的无法讲好自己的故事吗?本期文章带大家走进你所不知道的澳门本土电影和戏剧的世界,答案就在其中。

本土电影

电影是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镜子,没有本土创作的城市,任物质再发达,文化终归是贫瘠的。

不同于台湾和香港有着完善的电影业和出版业,澳门既没有本土人才的培养体系,也没有引进并发展产业的制度。长期以来,尽管澳门有喜欢用影像书写自己故事的独立电影,如《亚明的故事》,但在制作上还是较粗糙,无法进入大众的视野。

最近十几年里,这种状况有了改变,诞生了两部非常重要的本土电影作品,它们没有像以往的港片那样去消费澳门的元素,而是拍出了真实的澳门。因为够本土、有特色,电影还进军了国际影坛。

改编自澳门本土小说《奥戈的幻觉世界》,由大陆导演执导的 澳门电影《奥戈》 ,探讨的是澳门回归前群体的身份困惑。故事以一位土生葡人Diago的视角展开,他从小被华人家庭养大,在知道生父另有其人后,踏上去葡萄牙寻亲的道路。Diago寻找的其实是一种身份认同,在回家和离家的选择中,表现是对于回归的身份焦虑。就像饮食篇提到过,我们在葡国是找不到葡国鸡的,这是只属于土生葡人的文化。Diago即便有着葡国血统,但他也被打上其他文化的印记,很难去追问他的文化根源。既然无法解释Diago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这个难懂的问题,他最后决定不去葡国寻亲也是理所当然。

电影《奥戈》于2010年入选捷克国际影展的竞选项目,虽然最后没有获奖,但的确是一部好片子,网络上可以找到。它不仅诉说了澳门人的故事,有着本土的视角,也因为连接了地球的另一端,带着全球化的思考,表现了曾经历殖民时代的群体性迷茫,用广大的维度去看待世界。

澳门戏剧

澳门是不缺剧场表演的。早在几个世纪以前,葡国人就在澳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西式剧院-岗顶剧院,可以说,澳门有着悠久的西式话剧的传统。同时,中国传统的戏剧如粤剧也没有因此没落。两种戏剧形式在澳门和谐共生,但观众能看的只有戏本身。

有关澳门本土议题的戏剧一直是缺席的,称得上澳门本土创作的戏剧,必须得跟澳门进行对话。

由澳门特区文化局主办的 澳门艺术节 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展览都是表演项目。到了最近十年,艺术节上的本地作品开始尝试建立剧场与澳门社会,乃至本土文化的联系,试图找到对话的渠道,澳门戏剧才开始实现本土意识的觉醒。

土生土语剧场作为非遗文化保育项目亮相于艺术节上,而它也因极富本土味、反思性强被推崇。这个是个表演草根文化的舞台,由土生葡人演员用土生土语( 饮食篇 有介绍 )诉说自己的故事,常常嬉笑怒骂、讽刺时弊。

在17年上演的《风来运转》中,贝纳多经常运气很背,突然有一天,他似乎终于转运了,中了张香港彩券!但受到强烈台风影响,贝纳未能前往香港领取丰富的奖金,而他手中的彩票就成为了众人虎视眈眈的宝物。13年上演的《投爱一票》,聚焦的是立法会的选举,剧中模仿议员的口音,挂着人物的照片,大开玩笑,用通俗的手法,将复杂敏感的社会事件剧场化、简单化。

澳门戏剧多在澳门本土上演,网络资料较少,建议大家以后去澳门现场感受下土生土语剧场的魅力。

电影和戏剧同属表演艺术,都承载了诉说本土故事的使命。如果本土话语权长期丧失,澳门的文化元素只能成为别人商业电影中的消费元素,最终无法拥有文化输出力。一直以来,游客涌进澳门,逛赌场,品美食,看建筑,却很少有人走进澳门的剧场,停下来欣赏本土的艺术。这是澳门产业单一背景下的无奈,也是文化创作和推广不力的结果。下个澳门艺术节,也许是个新开始?

关于澳门风格元素暖场和澳门的风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